99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_欧美男男网_第一国产无限资源禁止18…_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首頁 / 解讀 / 詳情

跨國巨頭“一投再投”!蘇州工業園區,為何能飛躍3個“萬億”?

陳澄 臧曉松 · 2024-12-27 10:43 來源:e公司

蘇州工業園區,星港街199號,作為“蘇州新地標”的“東方之門”傲然聳立。與“東方之門”僅一湖之隔,是有“鯉魚尾”之稱的蘇州國際金融中心。一東一西、一“魚”一“門”,當地人因此戲稱這是“鯉魚躍龍門”。事實的確如此,過去30年里,在蘇州工業園區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太多“鯉魚躍龍門”的故事。

數據能夠帶來最直觀的感受。不到300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用30年實現了3個“超萬億”的矚目成績——累計實現稅收1.09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從一片水田洼地崛起為創新之城,從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到自身經驗復刻推廣,30年間,蘇州工業園區是如何做到的?

開放之躍:

跨國巨頭為何“一投再投”

從蘇州城區驅車向東,沿著蘇州大道進入蘇州工業園區,迎面可以看到一扇“窗口”,這件富有想象力的雕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園區最鮮明的底色——開放。

1994年,中新兩國簽署協議,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兩國合作的旗艦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有著天生的開放基因。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開放高地,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累計吸引外資項目超5100個,吸引了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項目174個,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

來到園區內的蘇虹路,短短十幾公里,卻聚集了博世、三星電子、艾默生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這里也是庫力索法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市場經理許園園從小生活的地方,她告訴記者,蘇虹路周邊在20年前逐漸完成拆遷征地,外資企業一家接一家入駐。有很長一段時間,蘇虹路上既有趕著上班的外企職工,又有拿著農具去路邊水田干活的村民。改革開放的浪潮,也在那一刻變得具體而生動。

定位高、起步早、區位優勢明顯,蘇州工業園區成立之初能夠吸引大量外企落地似乎順理成章。不過,行走在今天的園區內,記者發現,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園區又有了一個新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加碼投資。“飛利浦蘇州已經在園區投資設立了綜合性影像生產研發基地、研發中心和全球業務服務中心,未來還要加大投入,落地更多項目。”今年9月,飛利浦執行副總裁貝特·范·穆爾斯一行來到蘇州工業園區。他提出,園區對于飛利浦而言,不僅是制造的基地,更是創新的中心,是飛利浦全球布局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跨國巨頭“一投再投”,園區憑什么?翻開園區近年來招商引資的外企名錄,或能找到一些答案——無論是新設外資,還是增加投資,目前,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園區利用外資的鮮明底色。而且,園區還致力于幫助這些企業加快本土化進程,從而進一步開發中國市場。強生自2006年入駐蘇州工業園區,18年來持續深化投資布局。“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先進醫療科技產品的本土創新和研發能力。以中國智造的外科縫線為例,我們可以基于未被滿足的本土臨床需求,更及時高效地開展本土研發和生產制造,在對縫針的硬度作適當調整后,將推出專為中國市場研發和制造的縫線產品。”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蘇州工業園區的開放是雙向的,不僅有高質量引進來,還在幫助更多外企立足園區,整合全球資源,參與全球競爭。2020年9月,一條從蘇州自貿片區數據中心至新加坡數據中心點對點的國際數據專線——“服貿通”中新數據專線開通。“這一全國首創大幅提高企業國際網絡訪問速度,降低了使用成本,解決了企業用網問題。”羅杰斯科技亞太區域總監顧智倩介紹,得益于“服貿通”在內的一系列開放舉措,羅杰斯科技從只有單一產線的制造基地,成長為擁有全品類事業部的全球標桿工廠和綜合性亞太區總部。

科創之躍:

“1納米”如何成就千億產業

隨著中國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外企轉而選擇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家。在此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園區轉型路上的必然選擇。

如今,來到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這里集聚了37家大院大所、33所中外名校、超9000家創新型企業,是蘇州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主陣地,也是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創新“濃度”在全國都位居前列。“園區已逐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新能源及綠色產業四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2+4+1’產業體系。”蘇州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達75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在所有產業之中,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產業最能體現蘇州工業園區的科創力度。早在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率先布局納米技術應用產業,推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落戶蘇州。目前,納米產業在園區從“零基礎”變成“千億級”,園區相關企業超1300家,產值突破1550億元,其中上市公司10余家,涌現出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微納制造、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初步形成,躋身全球五大納米產業集聚區。那么,“1納米”如何成就千億產業?

“突破卡脖子技術,我們花了兩三年,但實現產業化落地,卻花了整整10年。”蘇州納微科技的成長歷程,是園區納米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納微科技于2007年成立,并瞄準國外企業都沒有突破的納米微球精準制造技術,此后用了3年時間在實驗室里取得突破,但苦于缺乏相關配套,產業化之路異常艱難。

企業一籌莫展之際,蘇州工業園區建設了納米加工、納米測試分析、集成微系統封裝等平臺,還提供共享生產線,以園區購買、企業付費使用的方式,幫助納微科技將研究成果落地為商業生產。目前,納微科技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家可同時規模化制備無機和有機高性能納米微球材料的公司。2006年,押注納米產業;2009年起,公共實驗平臺陸續建成投用并全方位開放;2010年,在全國率先把納米技術應用作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立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產業運營和管理;2013年,蘇州納米城正式投用……回顧納米產業在園區的發展,參與了產業規劃的蘇州納米公司董事長張淑梅表示,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準備。

“金色”之躍:

資本為何大膽又耐心

新興產業崛起的同時,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產業資本的集聚高地。園區發展30年來,資本始終扮演重要角色,助力園區實現“金色”之躍。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園區在中基協累計備案的私募基金1062只、注冊資本4126億元;園區在中基協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12家。

位于園區的東沙湖基金小鎮,是資本集聚度最高的區域。小鎮內基金管理規模超3900億元,累計投資園區科技企業超845家次,并助力52家園區企業成功上市。“園區形成覆蓋科創產業基金服務的全產業鏈,離不開國有資本與區域產業發展共融共生的生動演繹。”蘇州工業園區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早在2006年,園區國資企業蘇州元禾控股就聯合國家開發銀行發起了中國第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總規模10億元,在園區投資了16家創投基金,子基金總規模43億元,資金放大規模達4.3倍,高效集約地帶動社會資本進入高成長、高技術含量的創新企業。

作為蘇州市內三大投資平臺之一,目前,元禾控股基金管理規模超1200億元,投資企業超1500家次,投資子基金182只,累計培育上市公司111家,幫助47家企業登陸科創板。據介紹,元禾控股秉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理念,投資的項目有84%為中早期項目,70%投資金額低于2000萬元,95%以上資金布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元禾控股還依托元禾母基金吸納了眾多高能級資源,廣泛集聚社會資本,放大自身投資效果。”園區金融局人士向記者表示,截至目前,元禾控股累計投資89家頂尖基金管理人,吸引了包括啟明創投、北極光創投、金沙江創投等國內知名股權投資機構,通過元禾母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園區企業501家。通過天使母基金對“大膽資本”和“耐心資本”進行實踐,蘇州工業園區不僅為天使子基金提供資金支持,更通過機制創新,建立了容錯機制,鼓勵投資者和創業者勇于嘗試,為創新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容的成長環境,激發了更多的創新活力。園區金融局人士表示,園區內的專業投資集團、管理機構以及上市公司,共同構成了蘇州市創投生態中不可或缺的拼圖。

目前,園區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已達66家,其中A股45家。在科創板板塊,園區上市公司達20家,屬于全國第一梯隊。

理念之躍:

機制如何從復刻到輸出

來到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展示中心,陳列的金雞湖對比圖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幅是1994年設計師手繪的規劃效果圖,另一幅則是現在的金雞湖鳥瞰圖。30年今昔對比,跨越時間的變遷,實景照片卻仍和規劃圖非常相似。一張規劃圖,三十年不動搖,也成為蘇州工業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生動寫照。

科學規劃引領,是蘇州工業園區從“姑蘇城東、水田洼地”,向“創新之城、非凡園區”華麗蝶變的關鍵。“蘇州工業園區自開發建設初期,便確立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宗旨。”蘇州工業園區總規劃師吳昊表示,園區在規劃中注重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和蘇州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規劃體系。高標準、高起點的規劃原則,深入骨髓的親商理念,廉潔高效的政務投資環境……30年間,將學習借鑒新加坡先進經驗擺在優先位置,蘇州工業園區成為江蘇首個也是目前唯一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與此同時,園區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19萬家經營主體,平均每月就有1000家新設企業,每天創造國內生產總值超1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不僅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更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蘇州工業園區在規劃、管理、體制、自主創新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園區經驗”,實現從學習借鑒經驗到經驗復刻推廣的轉變,“產業飛地”和“創新飛地”等高層次的“飛地”模式,不斷從蘇州工業園區涌出。其中在2006年,基于蘇南帶動蘇北發展的“南北共建”,蘇州、宿遷合作建立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成為蘇州工業園區首個“走出去”合作項目。目前,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已累計完成投資190億元,成為宿遷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蘇州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園區經驗”已經輸出到了江蘇宿遷、安徽滁州、浙江嘉善等地,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合作共建園區,帶動了當地管理理念、工作方法、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提升。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共在國內合作共建園區11個,總面積達358.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立足園區、支撐長三角、服務全國的發展格局。

評論(0)